黑龙江教育(小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2-4107
国内刊号:23-1064/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2485 人次
 
    本刊论文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参与,让课堂不局限于道德知识教学;教师将不同学科教学与品德课教学相互融合,让情感体验的价值充分激发出来;品德课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与思考,让他们在亲历中有所感悟。
  【关 键 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情感体验;亲历;培养
  一、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的价值探究
  过去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偏重于说服力,有理有据、所得结论符合逻辑,可以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说服力,但课堂教学具有说服力,却不一定具有感染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有更深入的内容,让学生在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中达到兴奋状态,这种状态里不是排除说服力,而是既要有说服力,又要以情感体验“超越”说服,最终目的是让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较多能感染学生的内容。
  (一)情感体验有利于修补道德知识教学的漏洞
  道德知识教学,即教师把学生对道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这一根本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将授课内容团结在道德知识的周围,对道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等级成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评价标准。传统的道德知识教学,偏离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致使小学生的个人发展与道德发展水平相悖,将与小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变成了传统的道德知识传授。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感性教育思潮,这种“感性教育”实践活动已为日本广大中小学师生所接受。感性教育就是在五官充分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直接体验、同伴间相互交流及对具体事物观察等使学生对外界刺激形成表象、产生震撼和感动。①日本学者及各中小学的“感性教育”研究实践表明,其共同特点是:让儿童体验、表现,通过亲身体验使其对事物的“真实”产生感动与实感,对事物的价值获得深刻认识,使儿童的个性得以培养,本性得以开发。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添加情感体验,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受并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要让学生认为,所学的内容只是单纯的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
  (二)情感体验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由学习到实践、实践再到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情感体验不可缺少。在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之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团结在以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周围,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要领会情感体验的意义,将品德教育的人文性特色发挥出来,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品德的力量,从而震撼心灵。在体验中体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儿童的自身素质水平。
  二、教学实践中注重情感体验的融入
  (一)将情感体验贯穿各科教学中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并不仅仅限定于每周几节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也需要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在不同学科中进行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感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情感体验融入各个学科之中,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行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容易将中庸这一价值观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在这种倾向下,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注重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教育,而相对忽略人的个性的发展,甚至将个性当作与道德性相对立的东西。①
  在每日的学校生活中,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学科课程。通过分析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都能渗透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体验。比如,人教版语文课《月光曲》一文中,刻画了兄妹之间的手足情以及盲少女对音乐的追求,让小学生通过男女同学之间的角色扮演有感情的朗读文中对话,感悟兄妹之间深深的手足之情。人教版美术课《我设计的服装》教学中,让小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自己动手制成服装,通过动手体验,有利于学生感悟到生活的美妙。将情感体验融合于各科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各个学科课程的编排有利于小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德育内容的选择在考虑国家社会立场的前提下,应密切联系个体的价值需要,唯此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和反馈,才能在人的心里建构起价值意识。②各科任课教师应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授课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

 关注学生的价值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特有的形式与方法去感悟生活。总体来说,为了促进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如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学都注重情感体验的融入,教师探索不同学科教学与品德课融合的新形式,将情感体验的价值充分激发出来。
  (二)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活动
  在人教版美术课六下第5课《我设计的服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折纸并进行裁剪,然后自己动手画上人物并进行着色,最后对比配色效果,将生活中不同颜色的纸张、塑料皮纸和气球进行搭配,由学生自己扮演模特进行展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塑料皮纸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物品的妙用,并增添对环境的爱护之情。
  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课六下《共同的家园》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导入情境: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还是其他物种的家园,所以我们生活的地球才会生机盎然。现在请大家看黑板,根据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给你眼前的动植物寻找家园,并将找到的相关图片张贴到地图的相关部位上。开展分组制作活动:将学生按动植物和山川河流进行分组。分组制作完成后,班级中学生共同观察图片的位置是否贴的无误,如有错误之处,教师予以指正,之后教师得出:通过大家的制作活动,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既有人类,也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物种。地球既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也是动植物及其他物种的家园。阅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有何不同,提示学生联系古代社会背景。观察地球仪并进行演示: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图片和叙述,将学生分成讨论学习小组,每个讨论小组发放一个小地球仪。教师按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之前的学习准备提出讨论话题,让每组学生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查找相关话题的答案。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地球自西向东转动,通过演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解答疑惑。
  语文课教学,也可以让品德融于诗意体验之中。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松树的风格》一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视角去赞美松树,将松树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让学生以“青松赞”为题进行口头作文。其中一篇是这样说的:在那春风拂面的时节,松树桃李争春;在那草木繁茂的夏日,松树不和杨柳争夏;在那金风送爽的秋天,松树不和菊花争秋;到了冰封雪飘的严冬,万花早以凋,万树只剩枯枝,那青松,迎寒风,傲冰雪,郁郁葱葱,魏然屹立,吐露出一派生机。③这不是通过说教让学生去接受松树坚韧不拔、先人后己的道德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书写赞美之词,体悟其中蕴含的道德情感。
  三、在情感体验方面的行为诊断和行为策略
  如今的小学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时,积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上《我从哪里来》一课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张孕妇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有何特别之处。有的学生回答,我妈妈怀我弟弟就是这样;有的同学回答,肚子好大。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回答,肚子圆圆的,很可爱,随后课堂安静,无人再回答。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述怀孕到生产这一过程的点滴小事,意在说明这一过程的艰辛,并告诉学生要感恩父母。
  行为诊断:一方面,教师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忽略了情感体验。在上述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行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另一方面,没有让学生与“当事人”对话交流。教师让学生观察孕妇照片进行对话交流,感受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未让学生在本节课之前问问自己的母亲,当年母亲怀孕时感受如何,这一过程是如何艰辛的。
  行为策略:第一,通过学生自己去调查,感受父母的艰辛。《我从哪里来》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父母孕育生命的艰辛,感恩父母。因此,教师在明确感恩父母这一目标时,让学生说出父母养育自己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真实感受父母撒给自己的温暖阳光,将学生个体对父母养育自己这一艰辛历程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触动孩子的内心深处。第二,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让学生对父母说一句心里话,不如让学生自己思考,选取自己喜爱的行为去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教师在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时,应关注教学目标落实的现实路径,即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融合。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源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④因此,关注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亲历,体悟生命的美好,触碰心灵深处,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黑龙江教育(小学)》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黑龙江教育(小学)》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